膏方知识 |节气养生 |健康知识 |中医养生

释草堂|今日大暑:湿热交蒸,冬病夏治正当时!

发布日期:2025-07-21 15:55:15 作者:徐州释草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

俗话说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正伏天”。


今天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——大暑。


大暑至  盛夏浓


“暑”是炎热的意思,大暑,指炎热之极,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最炎热的节气,“湿热交蒸”在此时到达顶点。





东汉刘熙的《释名》记载:“暑是煮,火气在下,骄阳在上,熏蒸其中为湿热。”


在这个节气里,人体最容易受到“暑邪”与“湿邪”的侵袭,形成“暑湿”之邪,容易落下病根。


因此,很多养生达人会特别强调:“冬病夏调,事半功倍!”


1、什么是冬病?我什么要夏治


“冬病”,顾名思义,是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,比如:


- 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 

- 关节炎、风湿痛、老寒腿等骨关节问题  

- 胃寒、腹泻、手脚冰凉等虚寒体质表现  


这些疾病往往与体内阳气不足、寒湿过重有关。


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,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、人体阳气旺盛的趋势,体内寒凝之气易解,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;


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,到冬天体内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,从而达到调整阴阳,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。


这也正是,有些冬病,冬天治疗效果很差,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原因。


这也正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理论的核心!


2、冬病夏治的核心


提到“冬病夏治”,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三伏贴!


“三伏贴”是根据中医“天人相应”“内病外治”“冬病夏治”的观念,采用天然中草药膏,以气相应,以味相感,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、散寒祛湿、通行气血、补养阳气、增强体质。


3、大暑节气后,养生注意点:



大暑时节,饮食应以“清热祛湿、健脾开胃”为核心,同时要注意顾护阳气,避免过度寒凉。


饮食应注意:


1、宜食酸味以固表


大暑高温,耗伤阴液,亦损阳气;酸味食物敛汗祛湿,适量地吃一些柠檬、番茄、乌梅等,可以预防流汗过多耗气伤阴。


2. 宜食咸味养心肾


中医认为因咸入肾,补养肾水,肾水上行以敛心火,不致心火过旺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尽量低盐饮食。


3. 多饮水护心气  


中医认为“血汗同源”。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。故需多饮水补护心气,不过一定不要贪喝冰水哦。 



大暑前后,温度较高且潮湿闷热,体感非常不舒服。


运动应注意: 


时间安排


建议清晨或傍晚运动,避开中午12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


每次时长:


30分钟~1小时为宜,避免过度出汗


推荐运动方式


太极拳、八段锦(调气养神)

慢跑、散步(增强体质)

瑜伽、拉伸(放松身心)


提示: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,及时更换干爽衣物,避免受凉。

大暑高温酷热,易动肝火,容易心烦意乱、食欲不振、急躁焦虑等。

此时宜心态清静,调整情绪应注意:


减少外出:


避免暴晒,注意防晒


睡好子午觉:


午间小憩15~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


调节情绪:


听音乐、练书法、冥想、静坐等都能帮助静心安神


保持环境清凉:


适当使用空调、风扇,但注意温差不宜过大


中医建议:

可练习“六字诀”中的“呵”字诀(养心)、“嘘”字诀(疏肝),帮助调节情绪。


冬病夏调,事半功倍”,这不仅是一句养生口诀,更是中医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体现。


物极必反、否极泰来,眼前的酷暑,终将化为明日的微凉,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,悠然自得过好每一份时光。


微信咨询
×

微信号:19306222705

Copyright © 徐州释草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