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草堂二十四节气——小暑养生重养心、防暑热
今日小暑,标志着盛夏的正式启幕。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,《孝经纬》记载:“夏至后十五天,南斗指向丁,此谓小暑。”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中医认为:人体的五脏功能与自然界的五行和四季消长的变化相对应,其中,夏季属五行中的“火”,对应五脏中的“心”。所以,夏天人们心火旺,容易感到心烦气躁、失眠。再加上天气炎热出汗多,经常大汗淋漓容易伤及心阳、心阴,使人精神烦躁,注意力不集中。因此,在小暑时节的养生要注意两个点:①养心;②解暑。若能笑口常开,就能改善情绪,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。
小暑养心—要宁心
睡眠好,有利于心神的宁静,睡好后早起,清晨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,呼吸新鲜空气,舒展人体阳气,也可以顺便听听小曲儿,“听曲消愁,有胜于服药矣。”
夏季心火旺,加上天热出汗多,而汗为心之液,使心脏负担加重,一定要给心脏休息的时间。建议23点前入睡, 中午午休半小时左右即可,保持精力充沛。且因天气炎热,血管扩张,小暑节气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现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,在床上或蹲坐时血压是较为平稳的,但若起立过快,会导致头部血压锐减,从而导致身体不适,头晕,甚至摔倒。所以,在起床、蹲坐起立时不要着急,最好能够活动一下四肢,不需要时间太长,半分钟即可,然后慢慢起身,从躺到坐,从坐到站或从蹲到站,从站到走,都最好间隔1分钟以上。此时,各地梅雨季易感受暑热、暑湿之邪,由于出汗多,耗气伤津,容易出现周身乏力、脾胃不和等症状。暑天要避开太阳直射、避免高温活动,可以适当开空调,26℃~27℃为宜;也可以增加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暑湿、暑热的活动。可适当多吃苦味的食物。如苦瓜、苦荞麦、苦菜等苦味食物能开胃健脾、增进食欲,不仅可以祛除湿热,还能预防中暑。
绿豆汤是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,除脾胃虚寒和体质虚弱的人之外,其他人可以放心食用。此外,西瓜、莲子、冬瓜、荷叶等也是很好的清热解暑食物,而薏米、扁豆具有健脾的功效,是脾虚之人在夏日的食疗佳品。三伏天,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这个时节虽然酷暑难耐,但也是冬病夏调的好时机。
因此针对一些入冬常发的属于虚性、寒性的宿疾如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,可以在夏季气温升高,机体阳气充沛的时节里 ,通过调理 使这些宿疾得以改善、恢复 。
小暑已至,夏伏伊始,寻一处清凉,度一场清欢,祝大家拥有暑不尽的快乐,暑不尽的好运,暑不尽的健康!

微信号:19306222705